修行其實很寬闊不在框框內
修行到一個程度,再去內觀自己可以看見自己
其實許多人是在自己想像的框框裡,來修行。
佛印與蘇東坡,不是有一個很有名的典故嗎?
『八風吹不動,一屁打過江』。
原詩:「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;八風吹不動,端坐紫金蓮。」
詩成,東坡對詩中所描寫的莊嚴境界頗覺得意,
便胸有成竹的命家中童僕將詩送過江去給好友佛印。
佛印見蘇東坡特意差遣童子過江送詩,便已心中有底,展讀之後
只見佛印莞爾一笑,隨即提筆批字, 再請童子帶回去給東坡。
這時在家中守候多時的蘇軾,早已等不及要看佛印的反應,
見童子姍姍來遲,連忙接過信來打開一看,
沒想到詩的最後唯有斗大的「屁」字。
大動肝火的蘇軾,於是十萬火急的過江要找佛印理論,
來到門口,只見門上有詩題云:「八風吹不動,一屁打過江。」 見此八字
蘇東坡只好摸摸鼻子打道回府了,文中東坡居士不改其灑脫不拘的風格,
自詡為「八風吹不動,端坐紫金蓮。」 這詞句看在佛印和尚的眼裡
那可真是說的比唱的好聽,當然得稍加棒喝一番。
這也是告誡很多人在自己的境界中,以為自己如如不動了
其實很多事情自己還是沒有看開呀!
就像..名利看開的人,卻通常有個後遺症,容易心高氣傲,自命清高
有位同修跟我說這輩子被環境、命運與業力在折磨
都說找不到合適的工作,就是心理覺得那些工作沒意義
沒成就感,又說工作也沒辦法利益眾生,根本不好修行!
所以無形中做了一個框框將自己困在裡面十幾年…
把自己困在<我執>的痛苦境界中,而不自知
其實修行是很隨緣且努力而不消極
暫時找不到更好的工作、提升不到更好的境界
就該轉換心境, 在當下將自己的本份做好
先不要想如何利益眾生, 如何修行...
因為自己都養不活了要如何利益眾生呢?
被環境所逼,做些細微、瑣碎、不喜歡的事情,這也是修行
因為人本身的執著重,被環境與業力逼著學習,
也是一種前進的動力 所以並不會認為富貴一定就是好事
富貴只是修行的助緣而已
例如:
在工作中做的公事, 在家庭中做瑣碎的家事
就是在生活中細細品味,磨練本身的習氣
然後將工作上、家庭中將本份的事做好就是修行
不一定需要多偉大的事業,人生中其實每件事都是修行
沒有了高低分別,心境上反而更踏實、寬闊了~
環境壓迫了我們的慾望,不見得是自己看開了
會不會等到環境改善了,我們的慾望也變多了
然後變得越來越不滿足了呢?!
換個角度想,其實佛教、道教的戒律也是一樣
只是壓抑了我們某部份慾望與習氣,重要是自己
在生活中有沒有用修行的心..來看開許多事情?!
有沒有真心的在戒律的保護中進步學習?
因為事實上,壓迫的東西不是自然的
因緣成熟後的看開,才是真正的不執著、放下了
就如同石頭壓住了草,草並沒有因此死去, 可能會從另外一邊長了出來
越去深入內觀修行的本質,就會體會到, 修行並不是一定要做多麼偉大的事
將生活中每件事盡力做到....圓滿,跟身旁的人結善緣
盡量無所求的付出 當身邊的人還沒有辦法一起走修行路
也不要去要求他們, 慢慢的引導他們,然後知足常樂的過生活,
其實也就足夠了,慢慢的從生活中體悟經典道理
就不會像蘇東坡一樣 「一屁打過江」~ ^^