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 


 


人是一種群居的動物,是靠互助得以進步


所以一個人難免有不如意的和需要幫助的時候


特別是修行的過程會有孤單無助、面臨考驗的時候


如果有同修和師長能夠適時的給予關心和正確的觀念


這時相信可以克服很多的困難和想放棄的念頭


因為在為某事煩惱的時候,常會鑽牛角尖而無法跳脫情境


所以在走修行路時一定要找一個可以讓「心」依靠的地方


不要自已獨自的找尋答案、或是獨自困擾想不開


不要把自已封閉在一個人的世界裡悶悶的修


真正的修行不是這樣的,無助於人,也無助於自已!


 


一路走下來,碰到了許多的同修,從他們的身上體會到


業力和功德的重要,因為有人從不斷的精進中重新的


找到了人生的目標,也有人卻無法克服前世和今世的因果


業力的糾葛而陷入了人生漩渦,在原地打轉苦惱當中


也有一些人修行的動機不單純,為了求名、求利、求權


因心念招引了更多的磨考、磨難,而痛苦不堪進退兩難


心理想了又想,這些的同修到底是先天的宿命業力呢?


還是本身的心念造成了自已現在的處境?


還是總事凡事依賴他人、仙佛,沒有精進呢?


這些種種的問題,經過了時間的驗證下來


發現修行之人無法持之以恆的關鍵就是「功德不俱足」


還有就是沒有真正做到「從內心去做改變」


 


其實只有自已本身可以真正的幫助到自已


這話如何說呢?因為當別人或是仙佛告知如何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時


很多人往往做不到,為什麼呢?就是很多只是表面認同


自已「內心」卻不這麼想,所以才會做不到,無法解決問題


舉例來說:很多人生活的重心總是離不開自已和周遭的親人


雖是口說有對親人付出,但是總是付出的少,保留的較多


五倫理的道理大家都知道,但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人呢?


有意無意的在心理計較得與失,自已卻仍不自知?


總是希望別人要先對自已付出,才會願意對他人付出


常因為先入為主的觀念所以在家庭中,常會搞錯他人的意思


沒有真正的去了解家人話裡的真正意思,把對方的關心誤認為是指責


誤解了另一半或家人而讓自已傷心、讓對方難過,因此有了心結


這就是沒有在修行中去生「智慧」,一方面「功德」也還不夠


所以才會有如此的情形,所以修行的過程當中


要學會的第一件是就是「面對」和「放下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桂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